2024年3月31日上午,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倡议并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发起,《经济科学》《政治经济学评论》提供期刊支持的“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第十二期研讨会在8797威尼斯老品牌101会议室举行。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聚焦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现场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丁任重,国家发改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蕴,中国人民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8797威尼斯老品牌“梓材”讲席教授邱海平,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中国人民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谢富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刘震,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林光彬,西南财经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盖凯程,西南财经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院长韩文龙,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方敏,中国人民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教授赵峰,中国人民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副教授范欣,8797威尼斯老品牌医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唐琦,北京理工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助理教授王桂军等出席研讨会。8797威尼斯老品牌党委常委、副校长、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董志勇,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四川大学8797威尼斯老品牌院长蒋永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成武线上出席研讨会。8797威尼斯老品牌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张辉主持会议。
张辉主持
董志勇首先为研讨会致欢迎辞。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加快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此次学术研讨会,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和策略,有利于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认识,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
董志勇致辞
洪银兴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需要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只有在创新基础上推动新的科技和行业的发展才能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培育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的新优势。从质态上讲,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其本质都是由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力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过程,依托已有成果的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质变,由基础性创新引致的改良性创新也能够扩展扩大基础性创新的空间,并为下一次质变创造条件。
洪银兴发言
刘伟指出,需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其核心标志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载体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落后的生产力质态将导致一国产业长期被固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从历史的视角看,当前新质生产力具有数字、绿色、健康三大特征,突出表现为数字化技术、低碳技术和生命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创新规律和经济规律,对冲战略性创新的投资归零效应,妥善应对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
刘伟发言
逄锦聚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出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革命,科技应用到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带来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健全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建设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扩大开放,加强党的领导。
逄锦聚发言
丁任重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逻辑。从时代背景来看,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从理论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新要素为核心、以新模式为方向、以新动能为基础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要素的重塑和技术要素的提质,拓宽了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使用效率,并将数据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代表了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丁任重发言
黄桂田指出,生产力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提出的重要命题,体现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核心在创新,落脚点在企业产业层面,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对需要政策扶持和促进的部门精准施策。
黄桂田发言
王蕴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从生产要素及其组合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体现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并要求新质要素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匹配。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为重要支撑,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基本特征。在实现路径上,要着力培育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宽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要素的匹配协同。
王蕴发言
任保平认为,数据、算力、算法决定新质生产力的水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质态变化过程中,有决定因素、影响因素、现实因素三类一般要素,必须用系统思维加以整体把握。他认为从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决定因素通过影响因素而作用于现实因素的过程,必须辩证看待不同因素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科技创新,必须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创新体系。此外,还应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制度体系,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关系。
任保平发言
邱海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重大理论命题和新的历史机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应该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新质生产力问题,突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传统范式,不局限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层面的研究,将研究延伸到生产力层面以及科技创新领域。邱海平还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命题。
邱海平发言
谢富胜围绕如何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了主旨发言。从理论层面看,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赋予了其他生产力构成要素新内涵。从实践层面看,生产力的发展是阶段性的,而新质生产力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供给侧。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一个由科技创新引领的系统性生产力理论,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要指导。
谢富胜发言
蒋永穆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主旨发言。我国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的区域异质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总方针,为不同地区量体裁衣,制定多样化的发展策略。从要素组合的维度看,不同区域的要素存量与结构具有差异,应解决好不同区域的要素最优调整问题;从产业构成维度看,应为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既要集中力量加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也要帮助传统产业固本扬长、创新转型;从地区发展维度看,应立足地区比较优势,优化发展路径,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蒋永穆发言
朱安东从新质生产力的外延和内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可供探讨的新质生产力研究问题。第一,新质生产力的外延和标准值得探讨,从技术、产业、产品等不同层面划分可能得到不同结论,这种现实复杂性引致了界定新质生产力外延的必要性。第二,新质生产力形成是一个历史动态过程还是已有的结果,需要深入分析和厘清。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间的辩证关系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这对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朱安东发言
刘震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是对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的凝练,必须能够同时解释历史上生产力发展和当下以及未来生产力发展。当代新质生产力与历史上的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在技术层面表现为数字技术的大量应用,这是当代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殊性。新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包括: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伴随着革命性技术突破;是否促使要素创新性配置;有没有推动产业深度转型。
刘震发言
林光彬认为,现在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探讨大多从国家与政府的角度出发,但是不能忽视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市场因素,在对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研究之余,应着重分析市场主体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关注管理组织制度变革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促进作用。他提出新质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包括:新兴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关系;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颠覆性技术引致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等方面。
林光彬发言
盖凯程从三个维度谈了产业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第一,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第二,产业创新涵盖了产业模式的创新,而产业模式的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契机;第三,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他认为应以新质生产力来赋能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地突破技术瓶颈,助推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盖凯程发言
范欣从全要素生产率出发,提出看待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一是需要正确看待长期问题与短期问题、静态与动态、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的关系;二是需要正确处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构建高水平供需的动态协调机制;三是坚持系统观念来全面看问题,发挥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协同创新作用。
范欣发言
最后与会学者就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和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学习和交流。与会学者还就《政治经济学评论》新质生产力专栏的建设进行了研讨和提出了诸多建议。在《经济科学》和《政治经济学评论》的期刊支持下,本次会议在积极、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供稿人:宫凯、王毅航、韦东明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