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表示,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去杠杆、防风险将是近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一、金融机构去杠杆
随着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银行理财规模剧增。
2016年银行表外业务大幅扩张,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分别为
2.2万亿元、
8593亿元,远远高于
2015年的
1.6万亿元、
434亿元。
2017年一季度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引导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但是银行信用扩张依然较快。一季度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
6347亿元、
7349亿元、
6800亿元,高于
2016年同期的
5485亿元、
1593亿元、
-2205亿元。虽然一季度银行同业负债余额相比上年末在减少,但是同业存单发行量依然较大。一季度同业存单发行
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
2万亿元。
金融机构高杠杆的风险在于:第一,对于银行而言,资产端久期一般较长,而负债端久期较短,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规模扩张导致期限错配风险加剧。第二,理财产品名目繁多,金融机构难以完全监管,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第三,金融机构理财大规模扩张,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系统空转,无法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去杠杆势在必行。
第一,货币政策在稳健基调下近期适度调整。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第一,上调短期政策利率后,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可以限制银行负债的扩张。第二,利率上升增加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降低债券发行量,进而限制银行资产扩张。一季度利率上升后,地方债发行
4745亿元,远低于
2016年同期的
955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
-1472亿元,也远低于
2016年同期的
1.2万亿元。
第二,
MPA考核加强。其一,表外理财管制更加严格。
2017年年初,市场一致认为表外理财规模将收缩,而事实并非如此。其原因可能是商业银行在传统贷款上为房地产企业放贷受限,绕道表外理财。其二,同业存单纳入
MPA考核。虽然同业负债纳入了
MPA考核,但不包括同业存单。一季度同业存单大量发行,一些金融机构仍在靠此加杠杆。其三,资管产品统一管理。理财产品花样繁多,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在分业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机构的监管标准不一致,单个机构很难实现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全流程监控,资管产品应统一管理,降低金融风险。
第三,金融监管升级。
2017年,一行三会密集发文,严控经济金融风险。目前监管层已将近期金融工作定调为“去杠杆、抑泡沫、防风险”。金融监管应继续升级,加强对表外理财和同业存单的约束。金融监管在促使金融机构去杠杆,防范金融机构系统风险的同时,还应引导资金流向实体。
二、企业去杠杆
中国政府杠杆率、居民杠杆率均不高,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财政货币刺激政策,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大幅上升,由
2008年的
98.6%迅速升至
2015年的
170.8%,远远高于国际清算银行(
BIS)认为的
90%警戒线,在国际上处于较高水平。随着近几年经济增速的下滑,企业投资收益率下降,债务违约概率增加。企业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尤其是产能过剩的行业。民间企业由于缺乏预算软约束以及较好的抵押品,很难获得贷款,杠杆率并不高。
企业债务风险在于:一方面,高杠杆率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企业不断地通过借债还贷,缺乏多余资金进行投资,不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速下滑反过来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引发失业率激增等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下行,企业违约率上升,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金融风险加剧。
2017年企业去杠杆的主要方式除了货币政策适度调整外,还有债转股、资产证券化以及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债转股。债转股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把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间的股权、产权关系。
2017年至
2019年,全国不良贷款余额将达到
1.76万亿元,未来三年传统不良收购业务空间约在
2万亿元。目前债转股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签约规模很大,但是真正落地的项目很少。政府应促使已经签约的债转股尽快落地,在去杠杆、防风险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资产证券化。另外一个去杠杆的重要方式是资产证券化,尤其是
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截至
2016年年末,财政部共计入库
1万多个
PPP项目,投资额达
13.5万亿元。
PPP模式存在着名股实债等问题,由于股权融资存在发行审核周期长等问题,债券融资又存在发行条件弱、偿还期限同项目回报周期不匹配等障碍,资产证券化是解决
PPP融资问题的一个关键。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积极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提高资产负债率管理水平,有助于银行不良资产率的下降以及企业去杠杆。
第三,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可以快速直接地减少企业债务,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有企业杠杆率高的根源在于存在预算软约束,国企混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
2016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国企混改目的在于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资本市场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绩效。非公有资本投资主体可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有助于国企去杠杆。
三、房地产市场风险防控
房地产市场风险依然严峻,需要加强防控。第一,增加土地供应。房地产市场风险的根源在于土地供应不足。
4月
6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通过土地供应管理来调控房地产价格。虽然不少城市已经增加了土地供给,但土地供给仍相对短缺,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财税制度应进一步改革,以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增加土地供应。
第二,房贷因城施策。信用扩张是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直接原因,一二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小,房价仍存在着上升风险,应加大一二线城市限贷限购力度。另外,三四线城市正在去库存,仍需要信贷支持。此外,还要加强表外理财管理。
2017年一季度银行表外理财大幅扩张,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央行收紧了针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银行绕道表外理财为房地产企业输送资金,未来应杜绝这一渠道。除了因城施策外,还要区分保障性住房贷款和投资性住房贷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居民住房需求仍然很高。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保障性住房贷款的支持,而限制投资性住房贷款。
四、防止防控用力过度
防控金融风险,要防止用力过度损害实体经济。
第一,防止去杠杆损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一季度央行不断提高短期利率,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债券融资大幅下跌,企业正常的债券融资需求已受到影响。另外,
MPA考核、金融监管不断加强,由于国有企业存在预算软约束,银行为了保证国有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压缩民间企业的信贷额度。一季度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
2.67万亿元,同比多增
6000亿元,但是票据融资减少
1.08万亿元,同比少增
1.45万亿元。中长期贷款主要由国有企业获得,而票据融资则是由民营企业获得,民营企业杠杆率低,但却是去杠杆的受害者。一行三会应加强协调,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温和去杠杆,保证实体经济的正常融资需求。
第二,防止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另外与房地产相关行业有很多,如钢材、水泥、家电、家具、装潢、物流等。
2015年房地产投资低迷,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
2016年经济增速平稳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房地产投资;
2017年一季度经济数据显示调结构初见成效,但仍未完全摆脱靠基建、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的阶段。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投资将大幅收缩,居民由于财富效应也会减少消费,这些将严重损害中国经济增长。
第三,防止资本管制损害中国吸收FDI及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在资本管制作用下,人民币汇率风险基本消除。但是外商担心资金出不去,减缓了对中国投资。2017年一季度,中国利用FDI 338亿美元,同比减少16亿美元。同时由于企业海外投资加强审核,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05亿美元,同比减少195亿美元。资本管制已影响到中国吸收外资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可适度放松资本管制。
本文转载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链接:
http://www.zgdzgblt.com/index.php/manage/showmagcontent/mid/259/newsid/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