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创新最近被提到关乎中国经济前途命运的高度。这一点都不奇怪。在中国经济增长下滑态势日渐显现、传统的刺激方法强弩之末的时候,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能够帮助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效率水平的,唯有创新。
问题是,谁来创新?怎样才能创新?创新不创新如何识别? 创新关乎国计民生、根本利益,全民都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让中国成为创新的国度,因此,说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并无不当。但真正能够制度性地带动一个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载体,而不是一拥而上的大跃进。熊彼特的经典创新理论认为,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核心,企业家精神则是创新的根本源泉。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根本上也必须依靠企业,依靠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不过,这些理论耳熟能详,似乎又离现实有点远。刚好,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新贸易理论(异质企业贸易理论),以及由这一理论衍生出的企业“啄序”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创新能力和效率决定企业定位、排序和活动范围的原理,贴近现实,让我们从企业的活动范围就能看出企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不必依靠那些不靠谱的专利数、发明数等等,对于认识一国的企业定位与经济定位有所启发。
所谓新新贸易理论,是由赫尔普曼、梅里兹等经济学家在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解释国际贸易原因的思想。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国家是否以及如何参与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不仅取决于比较优势、自然禀赋等因素,也(更)取决于该国企业的状态、效率和竞争力状况。一个国家的企业如果效率很高,竞争力很强,对其他国家具有优势,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让全球变为自己的市场,否则就只能龟缩在自己国内, 并可能在开放中被淘汰。在一国国内也是如此。竞争力强、效率高的企业可以开展贸易,实现出口,低效率的企业则只能以国内为市场,甚至在国内也无法生存,被淘汰。不仅如此,贸易行为还可以扩展到投资行为。最优秀的企业不仅可以开展国际贸易,而且可以进行国际投资,更深地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要素,其他企业则因效率不同等而下之地依次排列。
据此,现实中的企业会依能力和效率不同形成按“啄食顺序”的排列: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国际一体化(垂直FDI)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上下左右,全球通吃;次之的企业选择生产外包(水平FDI)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水平推进,鲸吞蚕食;再次之的则选择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分一杯羹;又次之的企业仅供应国内市场,在自己的圈子里讨生活;而生产率最低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没得可吃,终遭淘汰。由此形成了企业效率由高到低的一个“啄食”排列。显然,排列越靠前的企业所能利用的全球资源越多,企业都想进入这个队伍的前列,都想全球通吃。但这取决于企业的效率进而创新能力。经济学家认为,在“企业丛林”中的“啄食顺序”,如同自然界的生物链一样,是依据能力和竞争力自发形成的。狮、虎如同对外投资的企业,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豹、狼如同出口企业,小兔、小鹿则难免时常被吃掉的命运。经济学家们通过对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案例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企业丛林的排序法则。
当然,我国的情况有点不同。咋看起来,我国对外贸易高度发达,规模世界第一。我国的对外投资也不算少,这两年成长迅猛。但是,众所周知,我国外贸一半是加工贸易,是替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打工,它不但不表明我国企业的高效率,恰恰反映了进入我国投资的那些跨国巨头甚是了得。一旦加工贸易发展迟滞,我国对外贸易就步履艰难,这就是证明。而我国的对外投资,也未必表明我们企业中涌出了大量的狮子、老虎,而可能是一些看似很高大但没有什么竞争力的骆驼、斑马、长颈鹿。看看我国对外投资中国企(央企)畸高的份额,也是明证。
企业啄食顺序理论又一次提示我们认清我们企业和经济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新的主体、创新的来源。
(原载《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有删改。与马相东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