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概念以及相关技术在近年来获得市场广泛关注,被视为类似于互联网技术的下一代技术突破点与潜在增长点。2015-2017年,全球在区块链领域的投资超过14亿美元。2017年,我国新成立的46家风险投资机构中,近20%专注于区块链技术,成为资本追逐的风口。
根据我国工信部发布的《2016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的定义,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简而言之,它是一种数据几乎不可能被篡改的、可追溯的分布式数据库。它可以在无需中介的情况下实现网络主体间的信任,并解决金融支付核心的多重支付问题。
区块链的特征包括以下四点。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区块链网络,每一台设备都能作为一个节点,每个节点都允许获得一份完整的数据库拷贝。节点间基于一套共识机制,通过竞争计算共同维护整个区块链。任一节点失效,其余节点仍能正常工作。其次,区块链的交易透明,且各方匿名参与。区块链的运行规则和数据信息是公开的,每一笔交易都对所有节点可见。由于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去信任的,因此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匿名的。第三,交易去中介化。区块链是由众多节点共同组成一个端到端的网络,不存在中心化的设备和管理机构。节点之间数据交换通过数字签名技术进行验证,无需互相信任,只要按照系统既定的规则进行,节点之间不能也无法欺骗其它节点,无须中介即可实现互相信任。最后,数据可追溯,几乎不可能篡改。单个甚至多个节点对数据库的修改无法影响其他节点的数据库,除非能控制整个网络中超过51%的节点同时修改,但这几乎不可能发生。区块链中的每一笔交易都通过密码学方法与相邻两个区块串联,因此可以追溯到任何一笔交易。
区块链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8年11月,中本聪发布《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先进支付系统》,从中阐述了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2009年1月,比特币系统开始运行。2013年,以太坊开启了比特币的新阶段,通过分布式记账和图灵完备,促进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目前,比特币市场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已有290万-580万个独立账户地址。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列入规划,提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能力跻身国际前列。
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币以及其它一些代币、功能型通证(token)、证券类通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远不止于此。在政务系统,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政府数据的开放与共享、精准扶贫的资金追踪公开、互联网金融监管等。在民用领域,区块链可以应用于智慧出行、医疗健康管理和个人数据服务等。在商用领域,区块链可以促进供应链管理、追踪货运物流、开发智能电网、推动共享经济,或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认证。
在保险领域,信息不对称是核心问题之一。传统的保险合同要求秉承“最大诚信原则”,即以最高的诚信标准要求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在实际操作中,合同的许多具体条款设计,如免责条款、共保比例、免赔额、团体投保等都是为了避免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保险中介也成为促成交易发生,增加信息交流和双方信任的重要载体。如果区块链技术能够与保险产品(场景)进行深度结合,那么通过去中介化、自动搭建信任的数据库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在开源社区的协作模式下,辅以智能合约为媒介的激励机制,有望产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组织形态,带动一场深刻的行业革命。
具体而言,区块链与保险可能的结合方式包括以下三种:首先,在数据管理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辅助保险公司将审查验证后的客户信息写入区块链,进行统一管理和查询,促进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有助于缩短投保时间、查验重复投保、高额投保、预防和甄别保险欺诈等。在涉及共保、再保的情形下,它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成本分摊。其次,在智能合约方面,一些特定险种,如航班延误险,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快速连接和验证信息,实现自动赔付,免去理赔环节的繁琐与时间成本,提高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第三,在资金追溯方面,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追溯每一笔资金去向和交易细节,在扶贫保险的资金记录、反保险欺诈、反洗钱等领域都可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政府和企业和产品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距离真正应用落地仍需要至少3-5年时间,才能够与产业场景结合。现阶段,无论是跨领域的监管真空、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公众教育、公众保护措施的缺失都是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资本急速涌入的阶段,需要关注并及时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新技术、新市场的有序发展。
转载自《中国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602期,2018年5月9日